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2年  第53卷  第2期

显示方式:
研究报告
水耕时间对低丘水田土壤发育的影响
麻万诸, 章明奎, 丁志峰, 杨琼瑶, 朱康莹
2022, 53(2): 253-261. doi: 10.19336/j.cnki.trtb.2021091303
[摘要](235) [HTML] (83) [PDF](66)
摘要:
  目的  了解水耕时间对亚热带低丘水田土壤性态的影响,对水耕土壤进行正确分类。  方法  在浙江省金衢盆地内选择坡麓和岗地二种地貌单元,观测不同水耕时间的第四纪红土发育水田土壤的剖面形态特征,分层采集土样分析土壤理化性状。  结果  随着水耕时间的增加,土壤颜色由红转黄,色调由2.5YR向7.5YR或10YR演变;表层土壤黏粒含量逐渐下降,有机质与全磷及有效磷积累,pH、阳离子交换量和活性铁逐渐增加,土壤游离氧化铁逐渐下移淀积;水耕时间对土壤性状的影响由表层向心土层发展。调查表明,由于水分条件的差异,水耕时间对坡麓地带水田土壤性状的影响大于岗地水田。  结论  由第四纪红土旱地改为水田,形成典型水耕人为土约15 a,形成铁聚水耕人为土约150 a以上,水耕时间低于150 a主要形成简育水耕人为土;随着水稻种植时间的增加,活性有机质占有机质的比例随有机质积累同步增加,水稻土心土层具有较强的固碳潜力。
巫山黄土成因及其发育土壤特征研究
刘俊延, 陈林, 慈恩, 胡瑾
2022, 53(2): 262-269. doi: 10.19336/j.cnki.trtb.2021082704
[摘要](324) [HTML] (59) [PDF](50)
摘要:
  目的  为探明巫山黄土成因,了解该类母质发育土壤的发生学特征。  方法  以典型巫山黄土及其发育土壤剖面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采样和室内分析,详细考察剖面形态、颗粒组成、常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他相关理化性质,计算探讨硅铝率( Sa )、化学蚀变指数( CIA )、钠钾比( Na/K )、铁游离度等风化指标。  结果  (1)巫山黄土的颗粒组成以粉粒为主,平均含量为53.29%,与典型风尘沉积物相似,同时,巫山黄土与其他区域风成黄土的主要元素硅、铝、铁含量非常接近,上陆壳(UCC)标准化曲线也较为相似;(2)该剖面100 ~ 140 cm深度与其他深度相比,有机碳和硒含量较高,CaCO3相当物含量和δ13C值较低,推测在此深度堆积过程中的气候较为温湿,并可能出现过植物的生长;(3)巫山黄土剖面的 Sa 为8.73 ~ 9.17、 CIA 为65.96 ~ 69.10、 Na/K 为0.74 ~ 0.89、铁游离度为22.88% ~ 29.74%,与其他地区风成黄土相比,巫山黄土风化程度强于洛川黄土而弱于下蜀黄土和成都黏土,与汉江黄土和甘孜黄土十分接近。  结论  巫山黄土应为风积成因,处于中等化学风化程度,以脱盐基为主,脱硅富铁铝化程度弱,可能与汉江黄土或甘孜黄土同源。
典型农作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研究—以黑龙江省望奎县为例
张慧, 王佳辉, 王宇瑶, 李芳仟, 章桂芳
2022, 53(2): 270-279. doi: 10.19336/j.cnki.trtb.2021070901
[摘要](195) [HTML] (47) [PDF](33)
摘要:
  目的  按照最少数量农村居民点提供最大化农业服务能力的思路,探寻优化农作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的方法。  方法  结节性指数、场强模型、集合覆盖模型、土地规模经营模型可以用作农村居民点优化的评价指标。  结果  (1)黑龙江省望奎县农村居民点以非城镇化型农村居民点为主,数量占比为94.26%,其特点为综合发展潜力较高、城镇化发展引力较低;(2)以耕作半径4720 m为约束条件,通过集合覆盖模型不仅实现了以最少数量农村居民点提供最大化农业服务能力的目标,而且还保证了布局优化后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的均衡性;(3)在城乡收入均等化条件下,望奎县农业适度经营规模为户均9.60 hm2,布局优化后的农村居民点农村人口承载规模为6.81万人,用地总规模为953.40 hm2,用地平均规模为4.54 hm2  结论  以耕作半径为约束条件,通过集合覆盖模型筛选实现农业服务能力最大化的农村居民点,并提出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方案,为农作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合理布局调整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江西省城市住宅地价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钟京莹, 石小亮, 阳海鸥
2022, 53(2): 280-289. doi: 10.19336/j.cnki.trtb.2021061103
[摘要](202) [HTML] (34) [PDF](23)
摘要:
  目的  以江西省为研究区域,探索城市住宅地价的时空演变特征和影响因素,为城市土地市场宏观调控提供参考。  方法  利用2008 ~ 2019年江西省11个地级市住宅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数据,采用空间自相关方法分析城市住宅地价的时空演变特征,利用空间面板计量模型探究城市住宅地价的主要影响因素。  结果  (1)2008 ~ 2019年江西省城市住宅地价整体呈现快速上涨的趋势,年平均增长率达14.57%,平均增长2952.96元 m−2。(2)江西省城市住宅地价呈东北高西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局域空间离散特征稳定,以低-高集聚类型为主。(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市绿化覆盖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城市人口密度是影响江西省城市住宅地价时空演变的关键变量,对城市住宅地价具有显著的直接效应,其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相邻城市也具有显著的间接效应。  结论  江西省城市住宅地价不仅受本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市绿化覆盖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城市人口密度的影响,还受到相邻地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影响。因此,“因城施策,分类指导”和“全省统筹,城市联动”是推动江西省土地市场健康平稳发展的可行途径。
农户土壤质量认知与施肥行为研究—以辽宁省北镇市葡萄种植户为例
杨肖丽, 马豪壹, 张瑞龙
2022, 53(2): 290-300. doi: 10.19336/j.cnki.trtb.2021070602
[摘要](181) [HTML] (71) [PDF](27)
摘要:
  目的  农户保护黑土地的行为在于客观评价土壤质量和合理适用化肥等投入品。两者关系是“知而行之”还是“行而知之”,尚无定论。  方法  依据辽宁省北镇市944户葡萄种植户入户调查数据,构建农户施肥行为与土壤质量认知理论模型,实证检验两者关系;并运用联立方程模型验证农户土壤质量认知形成机制。  结果  农户存在土壤质量认知反常现象,即施肥行为显著正向影响土壤质量认知水平,而非土壤质量认知决定施肥行为;进一步分析发现,当农户人力资本、社会资本水平较高,这种认知与行为的反常现象消失,说明较高人力资本、社会资本水平有助于修正农户对土壤质量认知偏差程度;另外,邻里效应在农户施肥决策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结论  应深入开展农业培训活动,重点提升农户知识素养,树立“榜样”力量,促使农户正确认知土壤质量,进而采取合理化施肥行为。
基于可见近红外和中红外近地面光谱数据融合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反演
孟鑫鑫, 于雷, 周勇, 李硕
2022, 53(2): 301-307. doi: 10.19336/j.cnki.trtb.2021072202
[摘要](409) [HTML] (69) [PDF](76)
摘要:
  目的  以传统的实验室分析方法进行大规模土壤有机碳(SOC)含量调查耗时、费力、成本高昂,以土壤可见近红外(VNIR)、中红外(MIR)光谱或两光谱数据融合手段能够快速预测SOC含量,但预测精度不一、特别是光谱数据融合技术应用于土柱样本的效果尚待考察。  方法  从全球土壤光谱库筛选出同时具有VNIR光谱、MIR光谱和SOC含量的677个土柱共计3755个土样。光谱数据经Savitzky–Golay平滑和一阶微分预处理后,用Kennard–Stone算法进行建模和验证的集合划分,使用偏最小二乘回归与随机森林方法分别建立以VNIR、MIR以及两者融合的VNMIR光谱为自变量的SOC含量预测模型,并对模型精度进行评估。  结果  MIR光谱模型的SOC预测精度优于VNIR光谱模型,VNMIR光谱模型预测精度低于MIR光谱模型但优于VNIR光谱模型。  结论  使用光谱数据融合技术预测SOC含量并非一定比使用单一光谱数据的精度高,就本例而言使用MIR光谱数据构建预测模型的方法是快速、准确预测大尺度时空范围SOC含量的最 佳手段。
垄作方向对不同坡位红壤坡耕地耕层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影响
毛妍婷, 崔荣阳, 陈安强, 平凤超, 雷宝坤
2022, 53(2): 308-314. doi: 10.19336/j.cnki.trtb.2021042801
[摘要](183) [HTML] (69) [PDF](26)
摘要:
  目的  探讨横坡垄作和顺坡垄作对不同坡位耕层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影响,为红壤坡耕地垄作方向的选择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压力膜仪法测定两种垄作方向、不同坡位(上部、中部、下部)耕层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并以Van Genuchten(VG)模型拟合该曲线,通过VG模型参数分析比较横坡耕作和顺坡垄作耕作后不同坡位土壤持水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结果  红壤坡耕地耕层不同坡位土壤与0 ~ 1000 kPa水吸力对应的体积含水率为 0.36 ~ 0.66 cm3 cm−3,VG模型能够较好地表达两者间数量关系。顺坡垄作上部、中部和下部坡位耕层土壤VG模型参数饱和含水率θs分别为0.59、0.59和0.65 cm3 cm−3,残余含水率θr为0.37、0.38和0.41 cm3 cm−3且随着坡位降低而增大;横坡垄作上部、中部和下部坡位耕层土壤VG模型参数饱和含水率θs分别为0.58、0.56和0.59 cm3 cm−3,残余含水率θr为0.37、0.35和0.38 cm3 cm−3且随坡位降低呈先减小、再增加趋势变化。VG模型参数dn均为0.11和0.92,随耕作方向、坡位变化不明显。  结论  总孔隙度和砂粒含量为影响不同垄作方向红壤耕层理化性质的主导因素。顺坡垄作上部和中部坡位耕层土壤持水能力不及下部坡位土壤,但就同一坡位比较,横坡耕层土壤的释水能力优于顺坡耕作,说明横坡耕作可改善土壤供水能力。
覆土浅埋滴灌对春小麦耗水特性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田旭浪, 王振华, 李文昊, 王东旺, 刘茹华
2022, 53(2): 315-323. doi: 10.19336/j.cnki.trtb.2021071501
[摘要](157) [HTML] (61) [PDF](16)
摘要:
  目的  探索新疆伊犁河南岸灌区覆土浅埋滴灌条件下春小麦耗水规律和水分利用效率。  方法  通过对覆土(覆土深度5 cm)浅埋滴灌(4个灌溉定额水分处理:W1 = 450 mm、W2 = 360 mm、W3 = 315 mm和W4 = 270 mm)和地表滴灌(灌溉定额CK = 450 mm)的春小麦各生育期耗水量分析,研究覆土浅埋滴灌对春小麦生长阶段各土层水分动态变化、耗水特性、作物系数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结果  覆土浅埋(5 cm)滴灌可以显著性提高20 ~ 40 cm土层水分含量,滴灌小麦全生长阶段0 ~ 40 cm土层水分变化率大,该土层是小麦根系吸水主要利用层,40 ~ 60 cm土层为小麦根系稳定吸水层,该土层水分波动不明显。灌水量为360 mm处理下,全生育期内覆土浅埋滴灌小麦耗水量为482.78 mm,日均耗水量为4.88 mm d−1,耗水量呈抛物线变化趋势,在拔节 ~ 抽穗阶段达到抛物线最高点;小麦全生育期各滴灌量处理耗水量存在显著差异。在滴灌小麦整个生长周期内作物系数呈初期小、中期大、后期小的变化规律,在春小麦需水关键期拔节 ~ 抽穗期作物系数达到最大值为1.5。覆土浅埋滴灌小麦W1、W2、W3和W4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比地表滴灌CK提高了16.47%、38.73%、36.37%和13.20%,且覆土浅埋滴灌处理显著性高于地表滴灌处理。滴灌量为360 mm的W2处理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溉水利用效率均达到最优;CK处理最低,但产量除外。  结论  在本试验条件下覆土浅埋滴灌灌溉定额为360 mm为理想的高产节水滴灌处理。
冻融交替对不同生物结皮土壤饱和导水率的影响
郭迎香, 马波, 曾建辉, 王晨光, 马建业, 王馨月
2022, 53(2): 324-332. doi: 10.19336/j.cnki.trtb.2021081803
[摘要](199) [HTML] (24) [PDF](24)
摘要:
  目的  生物土壤结皮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分布广泛,能显著影响土壤饱和导水率的大小,为探明冻融交替对不同类型生物结皮土壤饱和导水率的变化。  方法  以神木六道沟流域混合结皮(藻结皮 + 苔藓结皮)和苔藓结皮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模拟冻融实验的方法,测定不同冻融交替次数和初始含水率共同作用下生物结皮土壤饱和导水率(Ks)的变化。  结果  (1)冻融条件下,苔藓结皮和混合结皮的存在相比裸土均降低了土壤Ks。(2)同一冻融次数下,苔藓结皮和混合结皮土壤Ks随初始含水率增加总体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同一初始含水率下,两种结皮土壤Ks随冻融次数增加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3)冻融后苔藓结皮土壤Ks显著大于混合结皮土壤,在同一冻融条件下,初始含水率为8%时,冻融3次和7次后两种结皮土壤Ks相差最大,表现为苔藓结皮土壤Ks分别是混合结皮土壤的2.1和2.3倍。(4)冻融通过影响结皮层容重和结皮厚度及结皮下层土壤有机质和 > 0.25 mm团聚体含量进而影响Ks,冻融次数对结皮厚度及有机质含量有极显著影响(P < 0.01),对结皮容重有显著影响(P < 0.05),初始含水率对 > 0.25 mm团聚体含量有极显著影响(P < 0.01)。(5)冻融环境下苔藓结皮和混合结皮土壤的Ks均与冻融次数呈极显著正相关(P < 0.01),与结皮容重呈极显著负相关(P < 0.01)。并对两种结皮Ks与其他因子进行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苔藓结皮土壤Ks的主要影响因子依次为结皮容重 > 冻融次数 > 结皮厚度,而混合结皮土壤Ks的主要影响因子为冻融次数 > 结皮容重。  结论  冻融交替对生物结皮土壤饱和导水率有较显著影响,且冻融作用主要是通过影响结皮厚度、结皮容重及结皮下层土壤大团聚体颗粒及有机质含量来影响生物结皮土壤饱和导水率。
聚丙烯酰胺施用量、初始含水率和容重对土壤水分入渗特性的影响
邱德勋, 尹殿胜, 穆兴民, 高鹏
2022, 53(2): 333-340. doi: 10.19336/j.cnki.trtb.2021012902
[摘要](171) [HTML] (66) [PDF](25)
摘要:
  目的  聚丙烯酰胺(PAM)被认为是最有潜力的人工合成土壤改良剂。研究PAM对土壤水分入渗的影响,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防治和土壤改良提供依据。  方法  通过室内模拟土柱试验,分析了PAM施用量、初始含水率和容重对一维垂直积水入渗的累积入渗量与湿润锋运移距离的影响,并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得到各因子影响程度。  结果  (1)不同PAM施用量处理120 min累积入渗量和120 min湿润锋运移距离总体上呈减小趋势,减小程度与PAM施用量有关。(2)无论是否施用PAM,120 min累积入渗量随初始含水率和容重的增加均呈现不同幅度的减少,而120 min湿润锋运移距离随初始含水率和容重的增加分别表现为增大和减小的趋势。(3)各因子对120 min累积入渗量和120 min湿润锋运移距离的影响程度排序均为:容重 > PAM施用量 > 初始含水率。(4)建立了基于非线性回归方法的多元土壤水分入渗经验模型。  结论  PAM对于改良黄土高原地区旱作土壤的水分状况具有良好效果。
外源有机物料提升农田黑土抗机械扰动能力研究
王苗苗, 王恩姮, 韩明钊, 李永江, 玉苏普
2022, 53(2): 341-348. doi: 10.19336/j.cnki.trtb.2021060902
[摘要](129) [HTML] (58) [PDF](15)
摘要:
  目的  为探明外源有机物料是否可以增强农田黑土抗机械扰动能力。  方法  以典型黑土区长期机械作业的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设置添加3种常见外源有机物料(秸秆、生物炭、猪粪肥)、3个含量梯度(少量、实际还田量、大量) 10个处理的室内恒温恒湿培养试验,随后进行4个机械扰动强度(0、500、1500和4500 J)的模拟机械扰动试验,探讨在添加外源有机物料条件下机械扰动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结果  有机物料种类、添加量以及机械扰动强度显著影响平均重量直径、几何平均直径和团聚体破坏率,添加秸秆后的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分别是生物炭、猪粪肥的1.40、1.23倍;几何平均直径分别是生物炭、猪粪肥的1.22、1.12倍。  结论  添加秸秆可显著增强农田黑土团聚体抗机械扰动能力,添加猪粪肥效果次之,生物炭效果不显著;机械扰动以及有机物料修复均对 > 1 mm团聚体破坏率作用最为显著,> 1 mm团聚体可作为农田黑土抗机械扰动能力以及有机物料添加效果的评价指标。
生物炭施用对麦田土壤团聚体机械稳定性及春小麦产量的影响
惠超, 杨卫君, 宋世龙, 陈雨欣, 张金汕, 贾永红, 魏海鹏, 徐万里
2022, 53(2): 349-355. doi: 10.19336/j.cnki.trtb.2021061201
[摘要](203) [HTML] (77) [PDF](59)
摘要:
  目的  研究生物炭添加对灌区麦田土壤团聚体分布、稳定性及作物产量的影响,阐明土壤及作物对生物炭培肥效果的响应,为灌区麦田土壤结构改良和合理培肥制度建立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试验采用裂区设计,氮肥(纯氮)用量设0、150 kg hm−2两个水平,每一氮肥用量下设生物炭用量0,10,20,30 t hm² 4个水平,通过2年(2018 ~ 2020年)田间定位试验,利用干筛法得到了不同粒级土壤团聚体含量,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指标和春小麦产量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与不添加生物炭相比,添加生物炭显著提高了 > 5 mm、2 ~ 5 mm粒级土壤团聚体含量(P < 0.05),增幅范围为10.2% ~ 29.2%、8.3% ~ 10.2%;施用生物炭20 t hm²时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及几何重量直径增幅最为显著(P < 0.05),较不施生物炭处理相比分别增加了21.4%和32.3%;生物炭配施氮肥春小麦增产效果优于单施生物炭处理;土壤团聚体几何重量直径与春小麦产量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结论  生物炭施用对灌区麦田土壤大团聚体形成及其稳定性提升效果显著,有利于改良土壤,提升春小麦产量。在本试验条件下,单施生物炭20 t hm²时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最强,生物炭20 t hm²与纯氮150 kg hm−2配施时产量最高,与对照相比春小麦增产达42.7%。
黄土高原小流域植被恢复的土壤水分和养分权衡效应研究
王世军, 杨磊, 段兴武, 黄勇, 冯青郁
2022, 53(2): 356-365. doi: 10.19336/j.cnki.trtb.2021080602
[摘要](177) [HTML] (20) [PDF](32)
摘要:
  目的  明确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影响下土壤水源涵养和养分积累的权衡和协同关系。  方法  基于野外采样和实验分析,应用多元统计方法研究了典型黄土高原小流域土壤水分和养分对不同植被恢复方式的响应。  结果  (1)不同类型人工植被恢复均会引起土壤水分含量降低,尤其是乔、灌植被深层土壤水分消耗较为严重;(2)植被恢复后土壤养分含量总体增加,其中乔、灌植被的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钾积累较草地更显著,然而不同植被类型下的土壤速效磷积累相对较低且无显著差异,并且所有人工恢复植被均引起土壤全磷和有效氮的降低,而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积累随植被恢复年限呈显著增加趋势。(3)综合考虑土壤水分亏缺和土壤养分积累时,乔、灌植被存在相对高水分亏缺和相对高养分积累的特征,相比而言草地土壤水分和养分的权衡更具可持续性。  结论  考虑到半干旱黄土区土壤水分和养分的权衡,合理的植被配置和对人工乔、灌植被的必要管理应该受到重视。
猫儿山自然保护区不同林分类型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邓小军, 朱柳霏, 宋贤冲, 唐健, 谭一波, 邓楠楠, 郑威, 曹继钊
2022, 53(2): 366-373. doi: 10.19336/j.cnki.trtb.2021060904
[摘要](206) [HTML] (44) [PDF](38)
摘要:
  目的  为揭示猫儿山自然保护区不同林分下的土壤有机碳(C)、全氮(N)、全磷(P)、全钾(K)含量与化学计量比之间的相关性及其变化特点。  方法  采用野外调查采样与室内实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测定水青冈林、毛竹林、杉木林3种林分类型的不同深度土层土壤有机C、全N、全P、全K养分含量,计算其化学计量比,并用多重比较和相关性分析方法综合评价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结果  不同林分类型土壤养分含量与生态化学计量比都存在显著差异(P < 0.05)。土壤有机C、全N含量在林分和土层间差异显著(P < 0.05),在同一林分下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土壤有机C、全N含量在3种林分间表现为水青冈 > 毛竹 > 杉木,即以水青冈林分最大,其平均值分别达55.91 g kg−1和4.20 g kg−1;全P、全K含量在林分间、土层间存在差异,但未达显著水平;而不同养分含量比C/N、C/P、C/K、N/P、N/K、P/K整体变化相似,在林分间排列顺序为水青冈 > 毛竹 > 杉木。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有机C与全N、全P与全K间分别呈极显著(P < 0.01)和显著正相关关系(P < 0.05),而全P与有机C、全N均无显著相关性,全K与有机C、全N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结论  水青冈天然次生林分土壤有机C、全N高于毛竹人工林、杉木人工林两林分,有较好的养分归还及地力维持效果。
南岭山地土壤有机碳及组分海拔梯度变化特征
黄斌, 王泉泉, 李定强, 肖海兵, 聂小东, 袁再健, 郑明国, 廖义善, 梁晨
2022, 53(2): 374-383. doi: 10.19336/j.cnki.trtb.2021080901
[摘要](139) [HTML] (37) [PDF](51)
摘要:
  目的  为了解我国亚热带山地土壤有机碳及组分海拔梯度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  方法  以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400  ~ 1650 m)山地土壤为研究对象,调查了土壤有机碳及组分在不同土层深度的分布及密度特征,分析了土壤理化因子的影响。  结果  (1)总有机碳、易氧化碳、颗粒有机碳、惰性有机碳含量在相对较高海拔土壤中的含量整体更高,并在针阔混交林土壤中出现最大值,而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则在低海拔的沟谷常绿阔叶林土壤中最高。(2)有机碳及组分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明显下降趋势,随海拔变化幅度最大的组分为水溶性有机碳,随深度变化幅度最大的为颗粒有机碳,不同组分占总有机碳的比例在不同海拔和深度上的变化规律有所差异。(3)南岭山地土壤有机碳密度范围为8.81 ~ 26.59 kg m−2,整体略高于与其位置相近的山地土壤,有机碳及组分密度随海拔变化趋势与各自在土壤中的含量分布规律较为类似。(4)pH、黏粒含量、全氮与有机碳及组分含量的相关性较好,RDA分析结果表明全氮、全磷与土壤含水率对有机碳及组分变化的解释量占比较高。  结论  南岭山地土壤有机碳及组分具有明显的海拔梯度变化特征,土壤理化性质是影响有机碳及组分分布的重要因素。
水稻秸秆/根系添加对稻田红壤发生层颗粒态及矿物结合态有机碳的影响
李欢, 王艳玲, 殷丹, 廖添怀, 郑奕
2022, 53(2): 384-391. doi: 10.19336/j.cnki.trtb.2021030902
[摘要](290) [HTML] (114) [PDF](37)
摘要:
  目的  基于室内培养试验,明确等碳量添加水稻秸秆(S)、根系(R)或二者混合物(S + R)对稻田红壤不同发生层中颗粒态有机碳和矿物结合态有机碳的影响。  方法  以稻田红壤(20 ~ 30年)氧化还原层1(Br1)、犁底层(Ap2)及水耕表层(Ap1)的土壤为材料,基于等碳量添加S、R及S + R的培养试验,分析了水稻秸秆与根系添加到供试土壤30、60、120和210天时,各发生层土壤中总有机碳、游离态颗粒有机碳、闭蓄态颗粒有机碳及矿物结合态有机碳的变化差异与影响因素。  结果  等碳量添加S、R或S + R均可显著增加稻田红壤各发生层土壤总有机碳、游离态颗粒有机碳、闭蓄态颗粒有机碳及矿物结合态有机碳含量。但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各发生层土壤总有机碳、闭蓄态颗粒有机碳和矿物结合态有机碳含量均呈显著降低趋势,而游离态颗粒有机碳含量则呈显著增加趋势。R或S + R处理的土壤总有机碳增加量均高于S处理,且Br1层土壤总有机碳的增加量显著高于Ap1和Ap2层。  结论  水稻秸秆与根系还田利于稻田红壤有机碳的增加,而将水稻秸秆和根系的混合物深还至Br1层(20 ~ 40 cm)对稻田红壤有机碳量的增加效果更好。
改良剂施用对矿区复垦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及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张昊, 樊文华, 田剑, 刘新梅, 刘奋武, 王改玲, 狄晓颖
2022, 53(2): 392-402. doi: 10.19336/j.cnki.trtb.2021102005
[摘要](186) [HTML] (89) [PDF](32)
摘要:
  目的  探究施用不同种类和数量改良剂对矿区复垦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和有机碳的影响。  方法  在山西省古交市屯兰煤矿复垦6年的地块上设置随机区组试验,在0 ~ 20 cm土层按土壤重量的1%、3%、5%分别施用腐殖酸和泥炭两种改良剂,于施用后1年和2年时两次取样测定0 ~ 20 cm土壤团聚体组成、有机碳含量及其组分,对不同种类和数量改良剂的改良效果进行评价。  结果  施用腐殖酸、泥炭后1年时各处理土壤 > 2 mm水稳性团聚体质量分数均高于对照,增幅为1.53% ~ 62.27%,且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均以大团聚体(> 0.25 mm)为主;施用改良剂后2年时各处理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降低,降幅为1.73% ~ 11.35%,土壤团聚体以 < 0.053 mm粒级的团聚体为主。施用改良剂后腐殖酸处理的土壤有机碳储量、固碳量和固碳速率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泥炭处理随泥炭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施用改良剂后土壤 > 2 mm粒级团聚体质量分数与土壤有机碳储量呈显著正相关。施用改良剂能增加复垦土壤矿物结合态有机碳含量,且施用腐殖酸处理的含量高于泥炭处理。施用改良剂后2年时与1年相比,复垦土壤颗粒态有机碳含量呈增长的趋势,土壤铁铝键结合态有机碳含量则呈降低趋势。施用腐殖酸、泥炭可增加复垦土壤羧酸、醇类等官能团含量,显著增加土壤中多糖物质的含量。  结论  在矿区复垦土壤上施用腐殖酸、泥炭可显著增加土壤大团聚体数量,提高土壤有机碳、矿物结合态有机碳和颗粒态有机碳含量及土壤固碳量;随腐殖酸、泥炭施用量增加,土壤固碳速率增加、固碳效率减小;复垦区土壤改良需逐年施用腐殖酸、泥炭等改良剂,才能获得稳定的改良效果。
不同比例蚓粪替代化肥对设施土壤活性碳氮含量的影响
关之昊, 杨丽娟, 姚澜, 王业迪, 杨真, 张新宇
2022, 53(2): 403-412. doi: 10.19336/j.cnki.trtb.2021052002
[摘要](186) [HTML] (38) [PDF](22)
摘要:
  目的  土壤微生物量碳氮(MBC、MBN)和水溶性有机碳氮(WSOC、WSON)是土壤中活跃的碳氮组分,是衡量土壤碳氮周转与养分有效性的重要指标。探究不同比例蚓粪替代化肥条件下,设施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水溶性有机碳氮含量变化特征,旨在为设施土壤合理施肥提升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依托温室内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长期定位试验,以黄瓜为供试材料,试验共设6个处理,分别为100%化肥(CF100)、75%化肥(CF75)、25%蚓粪替代化肥(VM25)、50%蚓粪替代化肥(VM50)、100%蚓粪替代化肥(VM100)、不施肥(CK)。  结果  0 ~ 10 cm土层土壤活性碳氮含量略高于10 ~ 20 cm土层,其在生育期内呈先增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其中VM50处理提升效果最显著,较CF100处理分别提高了66.46%(0 ~ 10 cm土层)、76.02%(10 ~ 20 cm土层);在黄瓜盛果期各处理土壤WSOC含量相对较高,VM50处理土壤WSOC含量较CF100处理分别提高22.88%(0 ~ 10 cm土层)、18.84%(10 ~ 20 cm土层);0 ~ 10 cm土层,与CF100相比,生育前期VM25处理对土壤MBN含量提升效果较好,生育后期VM50处理对土壤MBN含量提升效果较好。10 ~ 20 cm土层,在黄瓜初果期各处理土壤WSON含量相对较高,VM50处理土壤WSON含量较CF100处理分别提高50.90%(0 ~ 10 cm土层)、12.55%(10 ~ 20 cm土层);3种比例蚓粪替代化肥显著提高0 ~ 10 cm土层 MBC、WSOC在总有机碳,MBN、WSON在全氮中的占比,VM25、VM50处理对反映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结构信息的土壤MBC/MBN降低效果较好,VM50处理对土壤WSOC/WSON降低效果较好。  结论  在设施栽培条件下,可以通过蚓粪适量施入的措施合理替代化肥,达到给作物持续供应养分的目的,为设施栽培中科学合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
猪粪替代化肥对茶叶产量、品质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周晓天, 刘佩诗, 常珺枫, 郭龙, 郭亮, 张强, 马友华
2022, 53(2): 413-420. doi: 10.19336/j.cnki.trtb.2021060701
[摘要](154) [HTML] (53) [PDF](28)
摘要:
  目的  将猪粪资源化利用于茶叶生产,在解决猪粪废弃物排放问题的同时,实现茶叶的提质增效。  方法  应用连续2年小区试验结果,研究以猪粪替代不同比例化肥对茶叶产量、品质和茶园土壤肥力的影响。  结果  在氮磷钾养分之和施用量一定的条件下,从茶叶的百芽质量、芽茶密度和产量综合评价以100%猪粪处理表现最佳,其次为70%猪粪处理。随着猪粪施用量的增加,茶叶中的游离氨基酸和水浸出物含量呈先降后升、茶多酚含量和酚氨比呈先升后降、咖啡碱含量呈逐渐上升趋势变化。100%猪粪处理和70%猪粪处理两处理茶叶内含物质改善效果最佳,且茶叶百芽质量芽茶密度表现最优,增产效果显著。土壤pH、有机质、速效钾、有效磷的含量均随猪粪施用比例增加而依次升高。  结论  100%猪粪处理茶叶品质提高幅度最大,土壤肥力提升效果也最佳,其次是70%猪粪处理。因此,提高猪粪等有机肥施用比例、减少化肥施用量,是培肥茶园土壤、改善茶叶品质的最有效途径。
施用等养分量有机肥和化肥对干旱胁迫下玉米生物量影响的比较
王鑫, 张运龙, 李腾腾, 张宏彦, 张俊伶
2022, 53(2): 421-428. doi: 10.19336/j.cnki.trtb.2021042303
[摘要](174) [HTML] (58) [PDF](26)
摘要:
  目的  研究干旱胁迫条件下施用有机肥和与之等氮磷钾养分量化肥对玉米生物量的影响及其机制,为玉米抗旱技术措施的提出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通过温室盆栽模拟试验研究施肥(不施肥、施用牛粪和施用化肥)、微生物(不灭菌和灭菌)和水分(不干旱即田间持水量的70%和干旱即田间持水量的40%)三因素对苗期(45天后)玉米生长及土壤性质的影响。  结果  (1)与不施肥相比,施肥处理显著提高玉米生物量,其中地上部生物量提高了155% ~ 278%,根系提高了71% ~ 122%,总生物量提高了125% ~ 221%;在灭菌条件下,干旱后玉米生物量显著降低(30% ~ 34%)。(2)施肥后,未显著改变土壤无机氮的含量,显著提高了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与正常水分处理相比,干旱仅在有机肥处理下显著降低了土壤速效钾含量,达43.8%;施肥对土壤微生物总生物量和细菌生物量均无显著影响,显著提高了真菌生物量以及真菌和细菌的比值;干旱后,土壤微生物总生物量、细菌和真菌生物量均未发生显著改变。(3)随土壤速效磷含量的增加,玉米总生物量显著增加。  结论  干旱显著降低了苗期玉米生物量,且这种干旱效应仅在灭菌土壤上出现,说明了土壤微生物能够增强植物对干旱胁迫的抗性;在干旱情况下,有机肥施用后玉米生物量显著高于化肥处理,土壤速效磷是主要的驱动因子。
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对水稻产量形成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叶鑫, 宫亮, 金丹丹, 牛世伟, 王娜, 徐嘉翼, 张鑫, 隋世江
2022, 53(2): 429-437. doi: 10.19336/j.cnki.trtb.2021072501
[摘要](164) [HTML] (65) [PDF](22)
摘要:
  目的  为研究水稻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技术节肥增产增效的作用,改进水稻生产的养分管理方式。  方法  2019年和2020年分别在盘锦和辽阳开展大田试验,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置不施氮肥、农民习惯施肥、侧深施减氮肥等处理,测定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分析氮素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  结果  盘锦和辽阳不同年份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技术对水稻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一致,施氮量分别比当地习惯施肥降低17.08%和17.09%,仍可获得最高(目标)产量,经济效益分别增加了1232 ~ 1440 元 hm−2和581 ~ 799 元 hm−2,处理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减少氮肥用量后仍能获得较高产量,水稻氮肥吸收利用率(NRE)、氮肥农学效率(NAE)和偏生产力(NPFP)显著提高,与当地习惯施肥相比盘锦和辽阳减施氮肥处理NRE分别提高8.41 ~ 21.19%和10.44 ~ 15.77%,NAE分别增加2.23 ~ 3.57 kg kg−1和0.10 ~ 2.23 kg kg−1,NPFP也显著高于当地习惯施肥。  结论  在水稻稳产条件下,与当地习惯施肥相比,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能够减少约17%氮肥用量,降低人工成本600 元 hm−2,节约肥料投入成本3.16% ~ 4.53%,经济效益增加556 ~ 1370 元 hm−2
长期定位施肥对玉米根际土壤团聚体有机碳与钾素含量及其相互关系的影响
李浩, 柳开楼, 万国湲, 余喜初, 叶会财, 宋惠洁, 胡丹丹, 胡惠文
2022, 53(2): 438-444. doi: 10.19336/j.cnki.trtb.2021041601
[摘要](130) [HTML] (66) [PDF](27)
摘要:
  目的  探讨长期定位施肥对玉米根际土壤中不同形态钾素含量变化及其与团聚体组分有机碳含量间的耦合关系,为红壤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依托红壤长期施肥定位试验(始于1986年),采集不施肥(CK)、氮磷肥(NP)、氮磷钾肥(NPK)、2倍氮磷钾肥(DNPK)和氮磷钾配施有机肥(NPKM)5个处理玉米根际土壤,测定不同粒级土壤团聚体的有机碳、交换性钾和非交换性钾含量,探明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  结果  各施肥处理玉米根际土壤不同粒级团聚体组分中 > 2 mm组分均显著低于0.25 ~ 2 mm和 < 0.25 mm组分,但NPKM处理 > 2 mm的组分最高,< 0.25 mm组分则显著低于其他处理;而各团聚体组分间、同一粒级不同处理间全钾含量均无显著差异。与NP处理相比,NPK处理在 > 2 mm、0.25-2mm和 < 0.25mm团聚体的交换性钾含量分别增加了64.83%、31.12%和32.43%,非交换性钾含量分别提高了11.74%、16.86%和14.54%。相关分析表明,> 2 mm团聚体中有机碳与交换性钾、非交换性钾含量均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2分别为0.72和0.77,P < 0.05),且 > 2 mm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增加0.1 g kg−1,交换性钾和非交换性钾含量分别提高5.69 mg kg−1和 2.37 mg kg−1  结论  在南方红壤地区,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是提高玉米根际土壤大团聚体比例的重要措施,且大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的增加促进了交换性钾和非交换性钾含量的提高,可为满足作物根系的钾素需求奠定基础。
不同产地滇重楼根茎、须根及根际土壤中氮磷钾元素含量变化特征
李卓蔚, 谷文超, 许凌峰, 王骞, 郭冬琴, 周游, 周浓
2022, 53(2): 445-455. doi: 10.19336/j.cnki.trtb.2021041501
[摘要](136) [HTML] (29) [PDF](17)
摘要:
  目的  探索不同产地滇重楼植物体不同部位和根际土壤中氮(N)磷(P)钾(K)元素含量分布规律,区分不同产地滇重楼植物体与根际土壤N、P、K营养元素含量差异性,为滇重楼栽培种植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常规方法测定滇重楼根茎、须根以及根际土壤中的N、P、K含量。  结果  不同产地滇重楼须根中N、P、K含量分别在0.554 ~ 2.057 mg g−1、0.616 ~ 5.498 mg g−1、1.250 ~ 14.080 mg g−1之间,根茎中N、P、K含量分别在0.137 ~ 1.610 mg g−1、0.561 ~ 2.261 mg g−1、0.768 ~ 6.496 mg g−1之间,根际土壤中N、P、K含量分别在0.071 ~ 0.711 mg g−1、3.308 ~ 23.557 mg g−1、1.991 ~ 20.795 mg g−1之间;须根对N、P、K的富集系数分别在1.183 ~ 22.471、0.049 ~ 0.884、0.207 ~ 2.325之间,根茎对N、P、K的富集系数分别在0.314 ~ 13.021、0.041 ~ 0.570、0.056 ~ 1.493之间;野生和栽培滇重楼植物体及根际土壤中N、P、K含量特征未有明显区分。  结论  不同产地滇重楼植物体中N、P、K含量大小均为K > P > N,根际土壤中N相对匮乏,P比较丰富;野生品根茎中N、K含量整体上高于栽培品,P含量则相反;栽培品须根中N、P、K含量整体上高于野生品;栽培品与野生品根际土壤中N、P、K含量大致相当;各产地滇重楼须根中的N、P、K含量都显著高于根茎。
冀中南种植黄瓜设施土壤盐分、酸碱性和养分状况分析
蒋龙刚, 王丽英, 李若楠, 郭丽, 任燕利, 史建硕, 王平, 李建波
2022, 53(2): 456-464. doi: 10.19336/j.cnki.trtb.2021062501
[摘要](140) [HTML] (50) [PDF](20)
摘要:
  目的  明确冀中南种植黄瓜设施土壤盐分、酸碱性和养分状况,为提高土壤质量及农业绿色发展提供依据。  方法  于2015年在冀中南地区6个黄瓜设施栽培主产区以20 cm土层厚度、分5层采集1 m土层的设施内及其相邻或附近露地粮田土壤样品(分别称为设施土壤和粮田土壤),测定盐分、酸碱性及养分含量,分析该区域设施土壤理化性质及养分变化状况。  结果  (1)与粮田土壤相比,冀中南设施表层(0 ~ 20 cm)土壤盐分、有机质、硝态氮、速效磷、速效钾均显著增加,其平均含量分别为粮田土壤的1.78倍、1.43倍、2.56倍、7.59倍、2.56倍;土壤pH显著降低,平均降幅为0.54个单位。(2)不同采样点间设施土壤(0 ~ 20 cm)盐分、酸碱性、养分状况存在较大的差异,土壤电导率变化范围为271.6 ~ 631.6 µS cm−1 ,土壤pH变化范围为7.20 ~ 7.93,土壤有机质、硝态氮、速效磷、速效钾变化范围分别为16.2 ~ 36.4 g kg−1 、52.9 ~ 205.9 mg kg−1、107.5 ~ 315.6 mg kg−1、188.9 ~ 757.9 mg kg−1。(3)设施土壤0 ~ 100 cm土层硝态氮和速效磷含量均高于同层粮田土壤,每层增幅分别为77.9%、69.2%、38.6%、25.1%、73.6%和161.3%、261.85%、224.7%、135.3%、120.4%,除40 ~ 60 cm与60 ~ 8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差异不显著外,其余均显著高于粮田土壤。  结论  与粮田土壤相比,冀中南种植黄瓜的设施土壤盐分积累严重、pH显著下降,养分含量显著提高、但不同养分间比例不平衡;需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总量控制养分投入量和不同养分间比例,以防治土壤次生盐渍化和pH下降趋势,进而提高土壤质量,为蔬菜高产稳产和设施农业绿色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外包木霉内含芽孢杆菌颗粒生物有机肥研制及其促生效应
张思奇, 刘红军, 沈宗专, 李荣, 沈其荣
2022, 53(2): 465-471. doi: 10.19336/j.cnki.trtb.2021050903
[摘要](168) [HTML] (72) [PDF](25)
摘要:
  目的  利用造粒喷涂技术,研制了外包木霉菌内含芽孢杆菌(SQR9)的颗粒复合菌生物有机肥,以辣椒为供试作物,利用盆栽试验,研究了新型生物有机肥对辣椒植株株高、茎粗、叶绿素等农艺性状的影响。  方法  首先利用圆盘造粒机将有机肥、芽孢杆菌和适量粘合剂制成颗粒芽孢杆菌生物有机肥,随后,再将真菌木霉孢子喷涂颗粒表面,利用第一次添加的粘结剂形成外包真菌孢子膜的新型颗粒复合菌生物有机肥。  结果  货架期试验结果表明,颗粒肥料中木霉菌比粉状肥料存活能力更强,在储存60天后,新型颗粒复合菌生物有机肥中木霉菌含量大于2 × 107 cfu g−1,芽孢杆菌数量大于1.2 × 108 cfu g−1。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在种植47天后,施用新型颗粒复合菌生物有机肥的辣椒植株在株高、茎粗、叶绿素、鲜重和干重方面均高于其他处理(含SQR9颗粒生物有机肥、含SQR9和木霉菌的粉状生物有机肥、含木霉菌颗粒生物有机肥和含SQR9和木霉菌的颗粒生物有机肥处理),表明了该新型颗粒复合菌生物有机肥对辣椒具有明显的促生效果。  结论  相比于单菌和其他工艺研制的复合菌生物有机肥,外包木霉真菌内含芽孢杆菌新型颗粒复合菌生物有机肥能够充分发挥木霉真菌和芽孢杆菌的促生功能,有效增强复合菌生物有机肥的促生效果。
溶磷菌Burkholderia ZP-4和Klebsiella ZP-2对土壤磷素的转化及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刘耀辉, 李新华, 盛可银, 郑淇元, 文洁, 修玉冰, 张轩, 张文元
2022, 53(2): 472-481. doi: 10.19336/j.cnki.trtb.2021052201
[摘要](224) [HTML] (47) [PDF](22)
摘要:
  目的  探究溶磷菌接种对土壤磷组分及土壤细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影响,为亚热带地区土壤磷素形态的转化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向土壤中分别接种溶磷菌Burkholderia ZP-4和Klebsiella ZP-2菌液,进行室内培养试验,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土壤细菌OTUs丰度,分析溶磷菌处理后土壤特性和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变化。  结果  溶磷菌显著降低了土壤pH值和有机质含量,使速效钾和速效氮含量显著增加。土壤H2O-Pi、NaHCO3-Pi、NaHCO3-Po、NaOH-Pi和NaOH-Po含量均增加,但HCl-Pi和Residual-P含量显著降低。与CK 相比,接种溶磷菌B. ZP-4和K. ZP-2处理后,土壤细菌的Simpson、Shannon、Chao1和ACE指数差异均不显著。在土壤细菌属分类学水平下,OlsenellaFusobacteriumStreptococcusSerratia等细菌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  结论  添加溶磷菌ZP-4和ZP-2显著降低了土壤pH值,提高了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加速了磷组分的转化,显著改变了土壤细菌的群落多样性。因此,溶磷菌B. ZP-4和K. ZP-2通过改变土壤pH,提高土壤速效养分含量,从而诱导土壤细菌改变了土壤磷组分,加速了磷素形态的转化。
双季稻田土壤微生物群落对连续5年施有机肥和石灰的响应差异
李源钊, 盛浩, 尹泽润, 肖华翠, 薛毅, 周萍
2022, 53(2): 482-491. doi: 10.19336/j.cnki.trtb.2021073101
[摘要](167) [HTML] (55) [PDF](36)
摘要:
  目的  土壤微生物是土壤健康的敏感“指示器”,但不同的土壤微生物类群对连续施用有机肥和石灰的响应规律及不同指标的敏感性仍不明确。  方法  本文选取中亚热带双季稻区的紫泥田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连续5年施用有机肥或石灰后,土壤微生物“黑箱指标”(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微生物熵和土壤呼吸速率)和土壤活体微生物(PLFAs)组成的响应规律与差异。  结果  与对照相比,连续施用有机肥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氮(MBN)含量和土壤呼吸速率分别提高37%、28%和44% ~ 59%,微生物多样性也显著提高,土壤细菌结构发生改变,尤其是革兰氏阴性菌(G)的PLFAs绝对量提高了100%,但真菌类群的响应不敏感。相反,连续施用石灰5年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均呈下降趋势,微生物熵和土壤呼吸速率分别降低11%和26% ~ 52%,微生物多样性显著降低,细菌、放线菌和绝大多数真菌类群PLFAs绝对量下降30% ~ 58%。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土壤微生物总PLFAs和细菌PLFAs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土壤pH仅与Simpson多样性指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施有机肥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进而导致细菌MBC、MBN、G和土壤呼吸速率显著增加;而施石灰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活性降低与土壤pH有关。  结论  连续5年施用有机肥、石灰后,土壤微生物指标分别表现为正面、负面响应。与“黑箱指标”相比,某些特定微生物类群(如G)的敏感性指数值更高,在土壤健康评价中极具应用潜力。
专题综述
场地土壤污染物归趋、风险评估和修复治理研究进展
金芮合, 刘敏, 何尔凯, 李晔, 黄晔, 杨静, 刘欣然
2022, 53(2): 492-501. doi: 10.19336/j.cnki.trtb.2021081802
[摘要](449) [HTML] (59) [PDF](116)
摘要:
随着城市化快速发展与产业结构的调整,“退二进三”政策的实施以及重污染企业地理位置的变迁,使得多数城市产生大量可再利用再开发的场地。当前场地土壤环境污染状况日益严峻,对场地土壤开展污染物来源识别,成因解析和防控管理等已成为场地土壤污染治理修复的研究重点。基于国内外文献,综述了场地土壤污染物迁移转化过程、风险评估、治理修复等研究进展,发现场地中污染物的来源、输送的“源-汇”关系和不同介质/界面间迁移转化机制等环境行为的综合性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风险评估框架与方法仍具有一定的不全面性和不确定性;绿色可持续联合修复技术已成为土壤修复治理的核心。未来需加强场地土壤“多来源、多途径、多介质、多界面、多尺度”环境过程和机理以及“排放来源、输送途径、迁移转化、动态累积”生态风险评估的系统研究,发展绿色可持续修复功能材料和技术,以期为我国本土场地土壤污染防控管理与修复治理提供依据。
书评
以土会友,以邮传情:读《土壤:地球的皮肤——从邮文化讲述土壤学的故事》有感
王秋兵
2022, 53(2): 502-504. doi: 10.19336/j.cnki.trtb.2022022210
[摘要](488) [HTML] (68) [PDF](52)
摘要: